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-《唐朝工科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江夏的婊子玩不起,老子还是攒钱买个新罗婢算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有大哥,又不需要你传宗接代开枝散叶,急个甚。”

    “呸!你懂个鸟!”那男工赤膊着上身,皮肤黝黑筋肉有力,手中攥着两根筷子指了指工友,“那个……就是那个……青什么寨的,他不是娶了个婆娘?厂里给了单间,去年生了个女娃,奖了一只羔羊,那羊现在都这么大了。”

    “单间还能养羊?”

    “能个屁,都是养在场里,有号牌,跑不脱你的羊。”

    “那要不要交草料钱?”

    “不要,不过逢休工要去做半天工,没工钱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赚啊!”

    “你做一百天的工,也换不来一只羊。”

    “生男儿送什么?”

    “狗啊。”

    “狗好养,吃屎就行。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一群正在吃饭喝汤的工友瞬间表情凝固了。

    “老子在吃饭,你跟老子说吃屎!”

    “入娘的鳖孙!”

    一番喧哗吵闹的用餐结束,也有男工捧着一碗肉飞奔出去,这是本地人,急着在上工之前把这碗肉送到家里。

    用餐结束之后,男工多是打着赤膊,然后肩膀上搭着麻布工装,嘴里叼着不知道从哪里折的草茎剔牙,然后拉帮结派地朝工地厂房走,也有站在织女车间栅栏外踮着脚尖看的。

    形形色色,却是迥然大唐诸多地方的景象。

    这两年来沔州工场区最多的,都是外地的“考察团”,主力都是名门望族。随着糖、盐、铁、铜、酒等等产业的诞生或者升级,感受到压力的世家,在面对来自长安官方的同时,更是要承受新生团体的挑战。

    当如清河崔氏之流,发现连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已经无法和“沧州派”抗衡之后,他们在磨蹭了几年后,开始迅速的转型。

    崔弘道遭受武城主家的逼迫,也是在转型的大背景之下。

    又一次见识到了沔州特色的崔氏族人,再经过新的一轮“考察”后,向沔州长史府提出租用一批工人、学生、匠人的要求,价格相当有诚意。

    张德没有犹豫,直接答应了这个要求,同时把此事报备,一式二份,一份留存安陆大都督府,一份则是快递到了长安尚书省。

    清河崔氏得到确认之后,没过几天,洛阳方面突然掀起了一场推动“养济院”的舆论风潮,并且不断有地方中小世家联名上书,说是要响应朝廷号召,共襄“义举”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