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逼迫-《唐朝工科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有的没的加起来,两万保底,上不封顶。

    而且徐州账面的田亩数量,和民间实际耕地汇总,根本对不了账。崔弘道早先掌控的上田数量,大概在三万亩左右,但官方登记的只有五千亩,而且不是上田。

    其它杂七杂八真正的下田、山田更是多不胜数。只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,所谓的下田也根本不可能是下田,亩产三石水准的下田,这让黔中百姓情何以堪?

    “明月不要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事情,江东世族内部,倾轧争斗又何尝少了?南朝百几十年,此起彼伏仇杀成百上千。这光景,就算不伤筋动骨,也会有人推波助澜,让他们伤筋动骨。”

    感慨一声,张德又道,“再者,江东‘改稻为桑’也不是这一两年,下田入夏还要收一茬甘蔗。眼下江东口粮,全赖每年新垦田亩,也得亏江东州县重视水利,但有耕地,罕见产出低下的,这才勉强维持。”

    “鱼米之乡”的特点,不是说当地的鱼多么优质,米多么好吃。而是说不管什么年月,都能保证稳定且不低的产出。加上长江入海口的特质,只要水利工程跟上,新垦土地的产量,往往都要堪比黔中上田。

    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征,也是江东世族可以放手撒欢的缘故。

    只是其中某条土狗玩的有点阴险,在有意无意中,不断地提高江东外来粮食的输入,什么流求米、日本米、朝鲜米、交州米、广州米……市场中的粮食来源对比,进口粮食和本地粮食的比例,一度高达四比六。

    刨去荆楚粮食,或者江淮粮食,这个份额就算只有百分之十,短时间内的某些地区,也要开始惶恐不安。

    人没钱也能好死不如赖活,但要是没饭吃,那就不是好死还是赖活的事情。

    对世家而言,死自己人肯定是不行的,“死道友不死贫道”嘛,州县泥腿子辣么多,死了就死了喽,管老子鸟事?

    然而现实不可能这么简单,对官僚们而言,治下“百姓”的权重并不低。那末,就必须做出取舍,“百姓”不能死,世家那些个没卵用的奴婢有人接盘,这就空出了口粮来不是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