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功德取舍-《唐朝工科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海上舟船,忙着贩卖辽东物产,怕是一时半会儿不会动。”

    辽东物产,最好卖的就是人。因为缫丝机的改良,生丝生产效率大大提高。同时因为生产效率提高,原本的桑蚕养殖规模,基本到了极限。因为此刻哪怕是苏州,有不小的一部分蚕,还是野生种,个头小导致蚕茧小,蚕茧小导致蚕丝少。

    之所以如此,依然还是因为蚕房过冬问题,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,无法解决。

    个人养蚕的出丝量,极其有限。

    而张德在河北道河南道搞的新式蚕房,以及在淮南道圈下来的桑蚕用地,就是等的这一刻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链式反应,当产量提高之后,扩大了再生产,又不得不需要大量的劳力。而这些劳力,光靠现在的唐人是不够的,对工厂主和长安的权贵们来说,让他们等着少年少女们长大出来做工,这样的成本太高,还不如直接去抢。

    抢一个倭奴一个新罗婢,成本顶天不过是五十贯。

    而从唐人里面挑拣,光工钱折算,苏州工钱高的地方,两个月就能买一个听话无比的新罗婢。

    “唉,豳州小儿,倒是让他捡了便宜。”

    秦琼叹了一声,然后想到了李绩和张公谨,顿时又道,“这样也好,免得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欲言又止,便是不再说话。

    老张见他思想混乱,安慰道:“赏无可赏,灭亡之道。世叔莫要为此烦恼的好。”

    “说的也是啊。”

    秦琼点点头,一想到李绩的功劳,加上他们的出身,还有玄武门这破事儿的后遗症,以及因为皇位合法性问题导致有点敏感的李董,他也只能希望侯君集这个老王八蛋功劳大过天……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