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章 师兄薛立斋,日本留学生-《医者晚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众人听他这样一说,顿时理解了。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,薛立斋发展了李东垣的温补脾胃之法。二人当真经历相似,更巧合的是,生在同一时代。

    王阳明之后有王门七派,有李贽扛大旗。薛立斋之后,有温补派,有张景岳、赵献可这等影响深远的医中大家。

    此时的张介宾并不知道,多年后,他会弃朱丹溪,而从薛立斋。如果真要选一个医中王阳明,那肯定得是日后的张介宾。而他在医学的影响,比王阳明在儒学的影响还大。

    “可如今并没有多少人私淑薛立斋先生啊?”俞尧日还是有些不敢相信。

    “医学不同儒学,先秦儒家便是显学,那时医家何在?宋时理学心学论战时,医家何在?我们医家起步晚,自两汉后,直到金元才有大突破。”

    “阳明先生逝世五十年,心学蔚为大观。可薛立斋先生才逝世十几年,况且医学思想又岂是十来年就能出结果的?”

    “你们且看着,我,马莳,将是下一位薛立斋先生。”

    马莳信誓旦旦道,他是太医院最年轻的医士。可薛立斋却是最年轻的吏目。他是十六岁的医士,这一点甚至超过了薛立斋,毕竟薛立斋二十一岁才成医士。

    可马莳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两年内成为吏目,就算是在二十三岁之前就成为吏目,也很难。而两年从医士到吏目,这是薛立斋创下的记录。

    “我张介宾才是下一个薛立斋。”

    走过来的张介宾刚好听到马莳最后这句话,扬言道。

    “介宾,你知道薛立斋先生的事迹?”刘梦松好奇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不然你们以为我何以能找到《敖氏伤寒金镜录》?”张介宾笑道。

    “呃,那你知道薛立斋先生被誉为医中王阳明之事吗?”张昶也问道。

    “什么?哪有这事。”张介宾却是没有听过。

    “以后就有了。”马莳肯定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哦,原来是你杜撰的,不过薛立斋却是远超同行,这样称呼也不为过。”张介宾想了想,也点头认可道。

    张昶问道:“快和我们说说,薛立斋先生的事。”

    张介宾得意的看了一眼马莳,声情并茂的述说道:“话说薛立斋出生医学世家,十八岁进太医院,二十一岁升医士,二十三岁升吏目,其后御医,一直做到院使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这些很多人都能做到,并不出奇,可是他医术精湛,擅以轻药治重病,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,张介宾面露崇拜之色:“以童子尿救急,以八味丸治消渴,凡此种种,足有数千例,皆在这薛氏医书十六种之中,实乃医家案头必备之书。”

    张介宾说完,却没有听到众人惊讶之声,颇有些不解道:“为何你们无动于衷?”

    “马师兄都说了,我们已经惊讶过了。”张昶无奈道。

    “那你们让我说什么?”张介宾郁闷道。

    “说我们不知道的。”俞尧日接口道。

    张介宾说道:“薛立斋著有一书,名《内科摘要》,此后大方脉科可以改叫内科了。”

    “大方脉叫得好好的,为何要改名?”张昶奇怪道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