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馆长的原话:项目暂时让李定安负责,去了后好好配合。 何安邦又问:万一他脑子发热怎么办? 馆长说:放心,他热不起来! 估计还有什么安排,但馆长没说,何安邦也没好问…… 李定安想了想:“那就挖!” “这就挖?” “不然呢?” 于思成就给了他三个月的时间,时间一到必须回京。 到时别说帝宝,就是发现金山也没用…… 左朋犹犹豫豫:“李老师,会不会太急了点?” 他的意思是:既便不用等整个审批流程走完,至少也得等材料递上去,等上面有个明确的回复。 比如文物局和文旅部看过材料后,都有明显倾向,认为这个遗址很有发掘的价值,继而组织专家实地考察……等到那时候再挖。 但李定安等不了:等区有关部门递完材料,年都过完了! 倒不是区里不重视,恰恰相反,太过重视:总觉得材料是不是还不全,申请的措词是不是不够严谨。 李定安倒是委婉的提醒过米顺东和秦隆:就现有材料,你们放心往上递,剩下的不用管。 米顺东和秦隆也想试一试,但区领导不同意:被打回来怎么办? 所以快一个星期了,材料都还没准备全…… “挖吧!”李定安很笃定,“会立项的!” 何安邦大手一挥:“那就挖……老马,调人!” 左朋哪还敢吱声? 马献明一声喝令,项目组就动了起来。 说是挖,听着很简单,其实挺复杂。 山洞没有被掩埋,等于已经揭顶并开启的地宫,且天然形成,相对好发掘,只需划方、清理、采集、照相、录像、绘图、制作模型。 而且就这么大个地方,清理和采集范围大不到哪里:夯土杵痕、洞顶凿痕、洞壁锹痕、及关键支撑、布局痕迹等等。 并同步收集文物。 但洞外就很麻烦:以古代的技术,这么大的工程量,建造的时间该有多久,所需要的工匠、应用的工具又得有多少? 留下的遗物与痕迹又有多少? 还要找到铜料上山的路、烧炼的地址、工匠的工作地点、宿营及生活地点,还要追溯还原整个建造过程以及方法和工艺…… 范围太广,痕迹太多,且很复杂,继而也就很慢,发掘时间至少以“年”计。 反正李定安是顾不上了,他也没想顾。 他只管堪查准确坐标,确定遗址地点,发掘主要文物…… 马献明分组划方,各组绘图并进行初步数据收集,回去后再做具体计划。 左朋协调技师、探工、民工,以及保障后勤……只要他给力,至多两三天就能大范围内全方面发掘。 差不多三点,左朋留下一组人值班,其余人下山。 走到一半,何安邦才知道,李定安为什么动不动就住到山上。 下山比上山还要难…… 第二天继续。 今天好一点,至少老何知道跟着前面的人的脚印走,而不是凭经验。 时间缩短了一半,一个半小时就上了山。 “感觉怎么样?” “我……我感你个头?” 何安邦气喘嘘嘘,累的像一头耕了十亩田的老牛。 “让你别来,你非要来?” 废话! 项目组全体上山,馆长躲宾馆睡大觉? 哪怕坐着不动当吉祥物,他也必须得来…… 何安邦没力气斗嘴,坐在洞口喘气,李定安安排工作。 “建造与人为痕迹后面收集,今天分组探底、找边……注意,洞内土质地面只是落灰形成的浮土层,很薄,刮面动作要轻,尽量不要损坏地砖上的符文……” “地里有砖,还有符文?”何安邦往里瞅了瞅,“探过了?” “不需要探!” 李定安指指铜柱和洞顶上的星图:“配套的!” 这玩意还能配套? 何安邦看了看马献明,马献明摇摇头:别看我,我也不懂…… “骆庆良、蔺军摄像,各组负责人做好纪录!” 各组依次进洞,每组三人,一个技师或探工,带两个民工,只负责方圆四米之内的区域。 刮面很简单:用铁铲刮去自然形成的浮土,找到遗迹的间边和分层。 重点在于细心。 分派好之后,李定安进了山洞,观察铜柱上的星图。 脚下就是金身佛,已用保护罩扣了起来,何安邦想看也看不到。 他跟在李定安身后,看了看柱子上的星图。 “你找什么?” “法器的方位,也就是这座阵眼中文物的位置!” “慢慢挖不就行了!” “对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