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85章 一虫虽死百虫来,岂将人力定天灾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宋应星点了点头:“徐院长在书上记载了蝗灾出现的征兆,一是天气问题,诸如大风、高温、低湿、少雨等易于蝗虫繁殖的天气;

    二是土壤标志,诸如土壤硬结、表土干裂等迹象;

    三是植物标志,诸如作物叶片被咬伤、出现黄斑、脱皮、枯萎等现象。因为蝗虫是独行的,一旦出现成群结队的时候,蝗灾基本就来了。

    同时也记载了蝗虫防治的防范,诸如用深挖暴晒耕地杀死虫卵、堑坎掩埋法、浓烟驱赶、草木灰洒落作物叶面、种植蝗虫不喜欢的豆类和麻类作物、生物相克的鸭子啄食、焚烧嘉草和莽草及牡菊艾草等蒸熏以及人为捕捉,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宋应星微微沉顿了几息:“方法虽然很多,但最常用就是三条,挖除虫卵、扑打蝗虫、引火烧蝗。

    挖除虫卵这是防患未然,将蝗灾扼杀在萌芽之中,此法起源于宋孝宗时期,到了我大明一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。

    徐院长在书中说;种可传生,一石可至千石,故冬月掘除,尤为急务,且农力方闲,可以从容搜索。

    《捕蝗记》也说到:冬晴未经雨雪之时易寻,务必实力搜挖,并于挖尽处设一标志,以便交春寻看。

    春间看过无子,初夏仍当再看一次,以防遗漏。

    这种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且需要反复数次,耗费极大,效果虽然有,但只要有一处没有清除,那照样会起蝗灾的。

    扑打蝗虫,这一招是比较是直接的,相对于蝗虫卵,蝗虫的破坏性大多了,只要能将蝗虫扑杀,什么工具、招数都行。

    例如嘉靖二十年,湖广广济蝗飞蔽口,知县蒋崇禄下以蝗换粮,同等蝗虫给同等重量的粮食,不到十天蝗虫尽数消失。

    扑捉到的蝗虫,一是倒上生石灰等进行深度掩埋,二是直接焚烧,三是食用。

    《岭外代答·食用门·异味》中记载:蝗虫之微生,悉取而燎食之。蜂房之毒,麻虫之秽,悉炒而食之。

    蝗虫之卵,天蟒之翼,悉鲊而食之。此与甘带嗜荐何异哉!甚者则煮羊胃,混不洁以为羹,名曰青羹,以试宾客之心。

    大致意思就是刚出生的蝗虫直接烤着吃,蝗虫的卵可以炸着吃,再大一些的可以做成羹。

    但是没有调料,做出来的都难以入口,还不如吃树叶草根,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姓们宁愿饿着,都不愿意食用蝗虫果腹了。

    最后一招是引火烧蝗,早在春秋时间就已经使用了,《诗经》中说‘秉被蟊贼,以付炎火’就是用火烧蝗虫。
    第(2/3)页